English

转基因食品:福音还是灾难?

2000-03-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张晓家 我有话说

转基因食品带来福音?

国际食品规格委员会3月14日起在日本举行了为期4天的会议。这个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于1962年联合设立的政府间组织,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在2003年前制定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国际安全标准。这是继1月29日全球130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通过一个历史性协议,同意今后对转基因食品贸易进行管理后,短短几十天内各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再一次关注。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中去,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通过这种技术,人们可以获得更符合人类需要的食品品质。例如西红柿非常不易贮藏和运输,科学家将一种能抑制西红柿体内成熟衰老激素基因的基因移植到西红柿细胞内,就培育成了耐贮转基因延熟西红柿。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走上人们的餐桌并没有几年。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诞生于1983年,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直到10年以后,第一种市场化的基因食物才在美国出现,它是一种可以延迟成熟的西红柿。又过了3年,到了1996年,由其制造的番茄酱才得以允许在超市出售。

不过,这几年转基因农作物发展十分迅速,全世界播种面积已经达到4000万公顷,转基因食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品种上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在美国,超过60%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英国的报告也显示,该国超过七千种的婴儿食品、巧克力、冷冻甜品、面包、人造奶油、香肠、肉类产品和代肉食品等日常必须品,可能含有经过基因改造的大豆副产品。

应该说,转基因作物的研制还是有着诱人的前景的。据联合国估计,全球有八亿五千六百万人在遭受饥饿的折磨,换言之,世界上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缺粮。转基因技术能够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从而使这种状况得到根本缓解。另外,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带来的后遗症日渐突出,而且它们造成的污染用传统的手段很难治理,这也是一个令各国都非常头疼的问题。如果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病、抗虫害的农作物,这一难题就有了解决的希望。

“弗兰肯斯坦”可是我的名?

但是几乎在乐观者描绘转基因技术为人类带来的美好未来的同时,便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专家指出,当下的生态环境是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历经数十亿年演化而来的。人工培育的转基因作物能否在现有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长远来说它们对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未知数。因此对转基因技术应当慎之又慎。

不过,当转基因作物十几年前刚走出实验室时,并没有引起舆论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由转基因作物制成的食品的不断推广,早已存在的对其安全性的不同见解便演变成了激烈的争论。有这么一则笑话反映出了担忧者的心态:一天,医院里接收了一位奇怪的病人,他每天都像上了弦一样,不停地绕圈,在房间中走来走去。医生对他的怪病束手无策。忽然医生在他的食谱中发现他非常爱吃瘦猪肉,而这些瘦肉来自添加了“运动基因”的瘦肉型猪。原来病因在于,猪肉消化了,可“运动基因”却留在了他的身上。

在欧洲,一些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表示担忧的人把基因改良作物制成的食品称作“弗兰肯斯坦食品”。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1918年所著小说中的主人公,作为生理学研究者,这位主人公最后被自己创造的怪物所毁灭。这一名称真实地反映出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的恐惧。而科学家找到一些看起来不利的证据,更加剧了公众的这种恐惧。

两年前,一位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是对转基因食品的最早质疑,由此在英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讨论。虽然去年5月,英国皇家学会宣布,这项研究“充满漏洞 ,从中不能得出转基因土豆有害生物健康的结论。但也就在这同时,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论文中指出,蝴蝶幼虫等农田益虫吃了撒有某种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菜叶后会发育不良,死亡率特别高。在美国衣阿华州进行的野外试验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

还有很多证据都显示出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危险。丹麦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把耐除草剂的转基因油菜籽和杂草一起培育,结果产生了耐除草剂的杂草。这预示着通过转基因技术产生的基因可扩散到自然界中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发表的报告称,已经发现一些昆虫,吃了抗害虫转基因农作物也不死亡。因为它们已经对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毒素具备了抵抗力。

过度担心是多余的?

不过在这个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大多认为,人们的过度担心是多余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罗云波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现在人们提出的几个关于转基因食品可能出现问题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个笑话中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他说,实际上转基因食品在消化道里,很快就会被代谢掉,而不会将这个基因片段整合到人体的染色体基因组中去。如果说一个人吃了某一种基因就能获得它的性状,那么科学家们研制转基因动物就太容易了。只需给某个动物喂某些基因,这个动物就成了转基因动物了,显然这是很荒谬的。

另外还有人担心,一些以抗病与抗虫为目的的转基因作物,昆虫咬了以后都会毙命,对人体能不有害?罗院长指出,目前人们常用的抗虫基因Bt基因,也不是对所有的昆虫都有毒性,Bt基因只对有其受体的鳞翅目昆虫才有作用。另外,对昆虫有毒并不代表对人有毒,因为人体内并不含有与之发生反应的受体。即使有轻微的毒性,也要看这种毒蛋白在人体内会不会积累下来,如果代谢不掉则对人体是有伤害的。然而每种转基因食品在投入商业化运作之前,都会做大量的动物实验,以证明其不会被积存到体内,所以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

争论:为了我们的未来

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而带来的社会争论,这不是头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清华大学的刘兵教授一直在做科学史研究,而且还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成员,所以尽管其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很关注。面对国内外专家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刘教授认为,有争论是一件好事情,比无视这种潜在的风险要好。虽然吃了转基因食品到底有没有风险,一时还难以有确切的定论,但毕竟这是一个关系到每个普通人衣食住行的问题,如果不关注就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他认为,由于历史及教育模式等多种原因的影响,我们对于科学技术的宣传,往往是正面的比较多,反面的比较少。在国人的观念中,仿佛是只要一与科学沾边,就可以无所不能。对于科学精神,宣传最多的也是求知探索精神,却忽视了科学技术本身所包括的实事求是精神、怀疑的精神、争鸣的精神。“掀起社会舆论,或许有利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控制,这总比完全失控要好,谁能保证,某些科学家和商人不会受利益的驱动,而拿人类的安危来冒险呢?”历史早已证明,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并不只是幸福,原子能的发现,导致今天我们生活在核恐怖之中,便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即使公众的反对过火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许这是对人类未来的负责,对子孙后代的关心,绝不是杞人忧天。他举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在《2000年高技术发展报告》中“百年科技发展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的一句话来提醒人们:“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持乐观态度的罗云波院长,也赞成社会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每项新事物被接受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争论很正常。”不过他认为,历史的车轮肯定是向前走的,不管公众舆论怎样,政府都应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充分重视基因工程的研究。“一个国家如果仅仅因为对基因工程存在争议,就放弃研究的话,很可能有一天就会后悔,因为等争论清楚了你再去重新开始这个研究,一切都已经晚了。”

我们该如何面对?

面对转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利与弊,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有关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安全管理准则或法规。欧盟从1998年起就已经规定,食品零售商必须在标签上标明其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充分赋予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我国目前有百余个实验室在开展有关生物技术的研究,六项转基因植物已被批准商品化,种植面积百余万亩,虽然真正能够被老百姓吃到嘴里的国产转基因食品只有甜椒(一种柿子椒)和延熟西红柿两个品种,可是许多进口食品中都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许当你从超级市场购买了各种食品后,在品尝其中的美味之时,却没有意识到这里面可能含有不为你所知的转基因成分。有关专家指出,基因工程的很多东西我们可能已经接触到了,只是不知道罢了。然而,令人不能忽视的现状是,当国外反对转基因食品的运动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就其安全问题已经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我国的大多数消费者尚没有明白过来“转基因”为何物。

虽然我国也十分重视DNA技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1993年12月24日由国家科委正式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7月农业部又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但与急速发展的转基因技术的研制与普及而言,则已显得有些滞后。以农业部颁发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为例,条文中并未涉及到进口农产品,海关也没有将转基因作为检疫标准。另外,国外已经普遍采用了在转基因食品上粘贴标签的作法。而我国尚没有要求在转基因食品打上标识的规定,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有关人士表示,这不符合消费者知情的原则,应当让消费者知道,自己吃到嘴里的是什么。

显然,面对转基因技术这样一种其利弊远未能分辨清楚的新事物,轻率地拒绝或者武断地接纳均有失明智。难于选择的无也是这个时代中的人们必须面对的。或许,在科学家们达成一致的意见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让公众了解新的技术,同时,有关方面对新技术的社会、伦理后果的研究应该得到加强和重视。我们相信,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不是无谓的磨嘴皮子,而必将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